三国朱建平(三国朱建平怎么看相的)

频道:史诗传奇 日期: 浏览:86

本文目录一览:

曹丕被相士预言能活80岁,结果40岁便驾崩,什么原因?

其实在他40岁左右的时候,曹魏内部也是出现了一些事情,曹丕想要完成自己父亲的事业,于是就准备继续南征,之前他已经连续两次南征,可都没有什么成绩,这次他南下还和自己的弟弟曹植见过面,等他再回到洛阳,他的身体就彻底垮掉。

因为朱建平在给曹丕看相的时候说他能活80岁,但是在40岁的时候有小难,曹丕在40岁的时候果然病重即将离世,这个时候曹丕才明白,原来朱建平说的80岁寿命是日夜都加在一起算的,而他真正的寿命只有40岁,所以曹丕才会在临死前说朱建平算得好准。

给曹丕算命的人是朱建平,不是管辂。这个人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一个相士。曹丕当时和他在一个宴会上相遇,于是曹丕就请朱建平算算自己的寿命,朱建平告诉曹丕,他可以活到八十岁,但是四十岁有一难,要曹丕多加小心,但曹丕没有火过四十岁,因此朱建平并不算骗曹丕。

然而在曹丕四十岁时突然身染重病,危在旦夕。这时曹丕想到当初朱建平的话,原来当时朱建平是把白天晚上算为两天,想必是碍于他的身份不敢直说,算的实在太准了,于是对身边的人说:“当初建平说我能活到80岁,原来他是昼和夜加起来算的,看来我就要告别人世了。”顷刻间,曹丕果然死了。

还是可以的。曹丕一听自己可以活八十岁,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一定注意,可不然,到了四十岁时,曹丕终日沉迷于女色中无法自拔,在一次受风寒中,得了重病,他感觉自己不行了,才悟出朱建平的话,所谓的八十岁,是白天黑夜各为一日,折合下来朱建平算的特别准,而曹丕对此也十分后悔。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这个40岁就去世的君王就是魏国的君王曹丕,而这个给曹丕看相的相士叫做朱建平,是当时比较有名望的相士之一。能被君王叫去相士的朱建平,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陈寿就这样评价过朱建平: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非常之绝技矣。

三国趣闻,相士朱建平断人生死堪比阎王,改变曹魏历史?

1、如果说有一个人最能忽悠人,那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铁嘴第一人朱建平。朱建平,汉末三国时期郭培人。精通相面术,街巷间相面,效果很灵验。三国时,他精通相面术,在大街小巷给人算命。曹丕当五感将军时,有人请他去算命。朱建平说:“一个将军活到80或40岁会有点困难。我希望你能保护他。

2、朱建平是豫州沛国人,算是曹操的老乡。在辅佐曹操之前,朱建平就依靠相术在家乡出名,但在上位者眼中,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可能记录在历史中,只是一笔带过。曹操进位魏公之后,才听说朱建平的名声,召朱建平为郎官。

3、晋史官陈寿的《三国志》方技列传中,有这么一个奇人名叫朱建平,曹魏沛国人,特别善于看相,且远近非常有名,所相之人也十分灵验准确,曹操加封为魏公的时候,听闻此人,就将他召来做顾问。

4、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年仅40岁,得了重病,对手下人慨叹道:朱建平说的我的寿命,原来是把白天和晚上各算一天,我现在明白了,他算得真准不久,曹丕就病逝了。曹丕提到的朱建平,是三国期间的一个奇人异士。他善于给人算命,也相马。

历史上朱建平是什么人?他与曹丕之间有何故事?

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相士朱建平,沛国人氏,应魏公曹操所召为郎官。有一次,曹操世子曹丕宴请夏侯威、应璩、曹彪及相士朱建平等三十余人。席间,曹丕问:「 ”自己高寿多少?”,朱建平答道:「 ”您的寿命是八十岁,只是在四十岁时会有一劫,只要度过就没事了。

时人将他与平原郡相士管公明并称为“朱”、“管”。人物生平 精于相面 朱建平擅长相面之术,在民间多所验证。曹操当魏公时,召任朱建平作郎官。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有一次宴请三十余人共坐,曹丕问起自己能活多大岁数,朱建平说:“您的寿命是八十岁,四十岁时会有小灾难,希望您多加小心。

朱建平,汉末三国时期郭培人。精通相面术,街巷间相面,效果很灵验。三国时,他精通相面术,在大街小巷给人算命。曹丕当五感将军时,有人请他去算命。朱建平说:“一个将军活到80或40岁会有点困难。我希望你能保护他。”曹标也说:“你是活在自己的国家,57年被一个兵打了,也要防备这个。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伯乐是春秋时期的孙杨。古代有个“伯乐配马”的故事,讲的就是孙杨。不过在战乱的三国时期也有一个很会配马的人。公元年,一个名叫朱建平的人被引进。他“善于相面”,经常在街上走来走去做相面。因为有本事,被曹操聘为侍郎。说此人面相“效果不同”,并举例说明。

这个算命大师就是朱建平。在古代,人们无论是干什么大事,都喜欢来占卜,以示吉凶,而也有一种人专门给人看面相,朱建平就属于后者。

三国朱建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三国朱建平怎么看相的、三国朱建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关键词三国朱建平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