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频道:游玩攻略 日期: 浏览:33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三国演义》无疑是一部璀璨的明珠,其影响力跨越时空,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对于这部经典之作,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有着不同的评价,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评价尤为引人注目,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的点评,不仅深刻揭示了作品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和时代背景,本文将从鲁迅的评价出发,探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鲁迅的评价概述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的评价言简意赅,却一针见血,他指出:“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这段评价不仅指出了《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的得失,也反映了鲁迅对作品艺术手法的独到见解。

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这一角色时,过分强调其长厚仁德,以至于显得有些虚伪,这一评价并非无的放矢,在小说中,刘备被描绘成一个仁德之君,多次以“仁”为旗帜,吸引天下英雄归心,在某些情节中,刘备的行为却显得过于做作,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过分强调仁德而忽略人性复杂性的描写,使得刘备的形象显得有些单薄和虚假。

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与刘备相比,鲁迅对诸葛亮的评价更为尖锐,他认为,《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描绘成一个足智多谋、近乎妖怪的形象,这种评价源于小说中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过度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能呼风唤雨、预知未来的神仙般人物,这种超自然的描写虽然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但也使得诸葛亮的形象脱离了现实,显得有些不真实,鲁迅的批评,实际上是对这种过度神化人物手法的质疑和反思。

关羽之“义勇之概”

相比之下,鲁迅对关羽的评价则较为正面,他认为,《三国演义》在塑造关羽时,特别注重表现其义勇之概,使得关羽的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关羽的忠诚、勇敢和义气,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无论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还是华容道义释曹操,都充分展示了关羽的英勇和义气,鲁迅对关羽的赞赏,实际上是对《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成功之处的肯定。

鲁迅评价的深层解读

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不仅仅是对作品艺术手法的简单评判,更是对其背后文化意蕴的深刻揭示。

文学与历史的交织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创作过程必然涉及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问题,鲁迅指出,《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虚实安排容易招致误会,这种虚实交织的写法正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魅力所在,它既能满足读者对历史的探求欲,又能通过艺术虚构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鲁迅的批评,实际上是对这种文学手法的重新审视和反思。

阶级立场与文学观念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文学观念深受时代影响,他站在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立场上,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过于强调正统观念,将很多优秀品质都往刘备、诸葛亮等正面人物身上扯,以至于出现有悖人情道理的地方,这种批评反映了鲁迅对封建正统观念的批判和对人性复杂性的关注。

艺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尽管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虚实安排和人物塑造有所不满,但他也承认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他认为,《三国演义》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这种成功不仅在于作品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能够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鲁迅的评价虽然尖锐,但也充满了对《三国演义》艺术价值的肯定。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的话,不仅是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评判,更是对其背后文化意蕴的深刻揭示,他的批评和反思,为我们理解这部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我们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更多学者和读者能够深入挖掘这部作品的艺术宝藏和文化内涵,共同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