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司马懿简介

频道:人生如戏 日期: 浏览:37

司马懿,字仲达,生于公元179年,卒于公元251年9月7日,是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温县)人,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同时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权谋和军事才能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后世留下了诸多争议和评价。

一、早年生涯与仕途起步

司马懿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他的高祖父司马钧曾任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则是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司马懿少年时和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曾因与同郡的周生等人结怨而被谋害,胡昭知道后立刻涉险寻找,最终救下司马懿。

司马懿的仕途起步于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计掾,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

二、辅佐曹魏四代的重臣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逐渐赢得了信任,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继位后,司马懿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黄初六年(225年)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三、高平陵之变与掌控朝政

司马懿的高光时刻始于他与曹氏家族的权力斗争,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这一事件不仅让司马懿成为了曹魏的实际掌控者,也为后来的司马家族奠定了统治基础。

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已经多次展现出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曾在与蜀汉的战争中,指挥的军队屡次取得胜利,特别是在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时,司马懿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进攻,他还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四、治国理念与晚年反思

在治国理念上,司马懿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一理念在后来的晋朝统治中得到了延续。

司马懿在晚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但他也开始反思自己所走的道路,他曾对自己的权谋手段感到些许愧疚,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